古籍文獻在保存過程中可能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常見的有8大原因:酸化、老化、鼠嚙、蟲蛀、火燼、水漬、霉變和絮化。
酸化的古籍,紙張pH值明顯降低。酸化的主要特征為紙張變硬、變脆;嚴重的無法翻動,甚至碎成紙屑。
老化表現為紙張顏色變暗、變硬;紙張出現黃色斑點等。由于老化,紙張纖維逐漸降解,喪失機械強度,直至變成粉末。造成老化的原因較為復雜,光照、污染、潮濕等因素均會對紙張產生不良影響。
鼠嚙主要表現為在書葉四周造成缺損,面積大小不一。此外,書中大多伴有鼠溺侵蝕造成的生霉、粘連現象,往往形成書磚,對書籍造成較大傷害。庫房簡陋、缺少裝具、管理水平低是造成鼠嚙的主要原因。
蟲蛀的特征是古籍上出現圓形或曲線形蛀洞;多數呈貫穿狀,即蛀洞從書的封面貫穿到封底。被蟲蛀蝕嚴重的古籍蛀洞幾乎連成一片,文獻資料損失慘重。書籍產生蟲蛀傷害的主要原因是庫房環境沒有溫濕度控制,適宜書籍害蟲活動和繁衍。
火燼的古籍上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火燼痕跡,由于多數火燼古籍曾在滅火時被水澆過,大多伴有霉變、粘連、變形等損壞特征。
水浸的古籍表面會出現成片的水印,部分伴有字跡洇化現象。
霉變是指古籍受潮或遭水浸以后,附在古籍上的霉菌孢迅速發育,生長出菌絲,致使書葉病變區域的紙張強度逐漸降低直至完全喪失的過程。霉菌分泌物在書葉上形成霉斑并可使書葉相互粘連,嚴重的會變成書磚。
絮化是指古籍四周紙張纖維蓬松呈棉絮狀。其產生原因是書籍在流通過程中受到過度摩擦所致。絮化可使書葉病變區域的紙張強度降低直至全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