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方或西方,博物館的設立均較圖書館晚,但有趣的是,自此之后博物館與圖書館像一對異卵雙生子,經常二人同行,使得博物館中有圖書館,圖書館中有博物館。
博物館是西方產生,它源自希臘語“Mouseion”(謬斯庵),原意為祭祀希臘九位分別常事史詩(Epic)、音樂(Music)、情詩(Love Poetry)、修辭(Oratory)、歷史(History)、悲?。═ragedy)、喜?。–omedy)、舞蹈(Dance)及天文(Astronomy)謬斯女神的神廟。歷史上有記錄可考的謬斯庵,首推于公元前第三世紀埃及王蘇特(Ptolemy Soter)于亞歷山大城所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建立的目的是致力于追求學問和藝術。當時托勒密王朝也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了古代最大且最有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館藏的紙草卷軸曾經一度達到七十萬卷,其后的二百年間該館一直是希臘文化的文獻中心,這是博物館與圖書館的首次邂逅。
對圖書館而言,在我國早期并無圖書館的名稱,僅有圖書二字,意指典籍文物。歷代圖書館典藏的場所,又稱之為室、觀、院、閣、庫、樓等,如周代的守藏室、漢代的東觀、唐朝的弘文館、宋朝的崇文院、清代的四庫七閣等,民間私人藏書處大多稱為樓;現在我們所用的“圖書館”一詞,系日本人所創,約于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直接采用日本的漢字形成的。
具有現代化意義的博物館始于十七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博物館陳列稀少、古怪和具有異國風味的私人收藏品,同時設有研究、寫作、教學的房間和圖書館;當時認為博物館就是一座引起人們興趣物件的貯存場所及學術研究的地方,如18世紀初菲利普(Edward Philips)所編的英文字典,對于博物館的解釋是:
學者常去的研究室或者圖書館,也是一所學院的公共場所(A Study , or Library ; also a College , of Public Place for the Resort of Learned Men),顯見近代博物館與圖書館關系之密切,但兩者的界線亦不明顯。
再以聞名的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為例。成立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是全球第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在1757年英王喬治二世贈送皇家資料給該館后成立了大英圖書館,大英圖書館成為大英博物館的一部分,大英博物館同時也兼具國家博物館與國家圖書館的雙重身份;1973年大英圖書館開始獨立行使其行政權,及至1998年,為配合大英博物館建館250周年計劃,以實踐該館對于社會的責任與未來之需求而搬離大英博物館為止,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兩者設于同一機構達240余年。這是最典型博物館、圖書館合而分的例子。
博物館自設立以來名稱始終不變,且有涵納百川之勢,圖書館的稱呼則不盡相同,藏憶則為同一目的,而博物館與圖書館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合有分,大型公立博物館與大型公共圖書館有日漸分享之趨勢。
內容摘自:中國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博物館與圖書館的對話研究》,“博物館與圖書館之合分”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