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1日,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檔案與電子政務系對系內所保存的民國時期司法檔案開展酸化調研活動,我司參與并承擔酸化情況調研任務。
活動中,我司技術人員使用便攜式測酸儀,采用酸堿度三點檢測法對檔案進行抽樣檢測,同時還有來自檔案與電子政務系的20多位師生進行親身觀摩、體驗和學習。經過為期數日的工作,總共完成了99件民國時期司法檔案的酸化抽樣檢測工作。
分析數據顯示,本次檢測的檔案所處年代為宣統三年(1911年)到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處于破損狀態的民國檔案占到了97.98%,以酸化情況定級為特殘破損、嚴重破損及中度破損的民國檔案占到了較大比例,為64.65%,其中,酸化情況最嚴重的一件民國文獻pH值達到了2.47,呈現紙磚的狀態。
按照紙張類別來看,含手工紙檔案共有73件,平均pH值為5.38,含機制紙檔案有29件,平均pH值為4.81,其中有三件檔案采用手工紙與機制紙混用的狀態。
可見,雖然大部分民國檔案采用了手工抄造,應具有手工紙壽命較長的特點,但紙張原料的限制及不適當的保存方式、較久的歷史年限也導致了紙張酸化情況呈現比較嚴重的狀態。
進行民國時期文獻酸化情況調研,可為今后文獻的保護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有計劃、有重點地對文獻進行修復和保護,制定科學、有效的分級保護機制,才能圓滿完成革命文獻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中的各項任務與計劃。